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白城汽车新闻网 > 汽车点评 > 毕加索与中国的渊源 | 回顾-毕加索照片

毕加索与中国的渊源 | 回顾-毕加索照片

作者:白城汽车新闻网
日期:2020-02-01 14:30:25
阅读:

8月17日晚,三联•松果生活联合北京SKP举办了一场“发现毕加索”文化沙龙,这是近期备受关注的展览活动——“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的延伸,这也是我们推出的第18场松果•SKP分享会。活动邀请了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兼CEO田霏宇,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鲁湘以及《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艺术评论人曾焱共同聊了聊毕加索的艺术之旅,以及毕加索与中国艺术家的故事。

本期推送,松果君摘取现场部分精彩分享片段,以供读者赏阅。

毕加索与中国的渊源 | 回顾

Philip tinari(田霏宇)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兼CEO、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具有影响力的评论家、策展人与艺术史学家。

这不是毕加索展览第一次在北京举办。早在1983年,法国总统密特朗访华,为了促进两国交流特批了33件毕加索作品中的珍品到中国美术馆展出,两次展览作品都来自于同一个机构——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但当时它还并没有正式成立(1985年成立),所以毕加索作品首次北京行是在巴黎毕加索博物馆成立之前就发生了。

毕加索与中国的渊源 | 回顾

“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展览活动现场

影像由ActionMedia提供

今年年初我们UCCA做了一次比较大的建筑改造,由库哈斯的建筑事务所OMA设计,也就是著名的“大裤衩”(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的设计团队。这是他们在北京做的第二个设计。这也是我们艺术中心进行的一次看得见的改造。而看不见的改造是对室内恒温系统的整体升级。很多观展的朋友抱怨展厅太冷。这其实是因为展厅为了作品安全,须保证温度为20℃,湿度为55%。我们每天都会有实时的数据发回法国巴黎毕加索博物馆。

毕加索与中国的渊源 | 回顾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外观

图片版权归OMA所有 摄影:边洁

毕加索与中国的渊源 | 回顾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内部展厅

我希望每年夏天UCCA都有这样一场关注度比较高的展览。在国外,通常会把夏天当作最“次”的展览季节,而重要的展览主要是安排在春秋季。但在中国,什么季节都比不过夏季,夏季是大家最愿意出来看展的季节,在这里,孩童的参与感也很强。

毕加索与中国的渊源 | 回顾

“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展览活动现场

这次展览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毕加索到底是如何成为的毕加索?如果要回答,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到他的作品,尤其是早期的作品,也就是他艺术生涯的前30年。去年有个最大的毕加索展在巴黎奥赛博物馆,后来巡展到瑞士,讲的是蓝色和玫瑰色时期(也称粉色时期)的毕加索。关于毕加索早期作品的研究近几年被重新挖掘探索。我们这次做早期的毕加索作品展也是与国际其他展览之间有一个回应。对于展览选择作品的标准,我们不太考虑社会科学意义,而是认为诗意的成分更高。

我认为艺术首先需要打动人,其次要与当下的现实有连接。

毕加索与中国的渊源 | 回顾

巴勃罗•毕加索,《自画像》,巴黎,1901年末

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Succession Picasso 2019

毕加索与中国的渊源 | 回顾

巴勃罗•毕加索,《兄弟俩》,戈索尔,1906年夏

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

©Succession Picasso 2019

本次展览有103件作品,大小不一,如何展出来让大家觉得门票钱花得值?成为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展陈设计是比较重要的,我们请了法国著名展览设计人阿德里安·卡迪设计了一组半开放式的盒状空间,做了很多视线上的设计,包括空间的角落为开放式,窗户、门槛等。这些都是特意设置的,每个视线所及的作品都是有相关性的。

毕加索与中国的渊源 | 回顾

“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展览导览

也有人反映展区动线复杂,不过设计师并不建议在地上放箭头标示,而我们是在他回巴黎了才偷偷设了箭头标示,毕竟大家走丢了也不太好。每个展厅虽然在墙面,灯光的条件上都是一致的,但是因为有不同作品,所以营造出的空间就比较特殊。我们并没有设置拍照墙,也没有拉线,因为我认为展览最大的意义在于给了很多人近距离接触这些作品的机会。

毕加索与中国的渊源 | 回顾毕加索与中国的渊源 | 回顾

“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展览活动现场

艺术家王兴伟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展览的海报选得好,因为特别萌。我们选择这幅毕加索1906年自画像作为海报,确实思考了很久,一方面学术上要忠于展览的意图,另一方面又要吸引力。所以我们认为若想体现毕加索的成长故事,还是自画像比较好。而蓝色时期的毕加索自画像虽然很震撼,但我们觉得1906年自画像更加适合,而且这一年还是他早期30年创作的正中心时间。这也很容易会变成一个像是icon的东西。

“一位天才的诞生”,这个标题的选取在学术界有一定的争议,我认为虽说天才的诞生与社会背景和经济环境等有关,但我们要吸引观众来自身体验后作出自己的判断,这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吸引人的标题。

毕加索与中国的渊源 | 回顾

《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海报

大家走进展厅,会发现艺术带来的超越感觉。每个人都认真的观看作品,这让我很开心。只要能让大家进入美术馆看看这个展,我愿意竭尽一切努力。

毕加索与中国的渊源 | 回顾

曾焱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艺术评论人

这个展览确实值得看,有艺术家朋友看完展览后给我说,她曾在不同国家看过毕加索展,但这个展览选取的一些作品,还是能让她从不同角度去感受了一个 “熟悉的陌生人毕加索”,很多作品是她过去没有关注到的。

毕加索与中国的渊源 | 回顾

王鲁湘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可染画院理事长,香港凤凰卫视高级策划、主持人。

民国时期,许多青年艺术家到巴黎留学,很多人听闻并崇拜毕加索,那时毕加索已成名,但并没有如今这般闻名世界。遗憾的是当时未曾有一个留法的中国青年艺术家去找过毕加索见面甚至交谈。而在国内,有一批年轻激进的艺术家狂热地崇拜毕加索,但他们没有机会接近,其中有一个人就是张仃

毕加索与中国的渊源 | 回顾

青年时期的张仃

张仃在东北“九•一八事变”以后来到北京,通过刊物和杂志了解到毕加索,非常喜欢,他开始画漫画,他像一个流浪青年艺术家,主要靠给沪宁刊物和报纸投稿获取生活费。他把毕加索蓝色时期很忧郁的作品画到自己的陋室墙上作为家居的装饰;之后也将这个习惯带到延安,把窑洞当作复刻版的毕加索博物馆,在红色的黄土高原窑洞的土壁上,用炭笔画了毕加索的《海边的女人》,而且在延安鲁艺美术系讲毕加索,但却遭到水土不服,受到其他人排斥,甚至有人在他窑洞门前一边剁鸡头洒鸡血,一边喊“这就是毕加索!”

1944年《解放日报》的头版头条报道了毕加索加入法国共产党,这可把张仃解放了。毕加索成为了同志,真让张仃解气啊!毕加索的入党甚至破了张仃“只做党外布尔什维克”的戒言,他在1945年离开延安去东北前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张仃在延安“文抗”设计了作家俱乐部,这是当年延安最时髦的地方,从中央领导到文艺界大腕,很多人在这里跳假面舞会,连假面也都是张仃自己设计的。

艾青在延安时说,“张仃在哪里,时髦就在哪里。”

毕加索与中国的渊源 | 回顾

张仃设计的延安作家俱乐部及门匾

1949年,张仃成为新中国的党内艺术专家,领导设计了开国大典和建国邮票,还有政协会徽及中南海勤政殿的改造,并随后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实用艺术系教授和系主任,领导了一系列国际博览会中国馆的设计,其中1956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最为隆重。因为这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一次在西方世界的中心举办博览会,非同小可。张仃奉周恩来之命,到巴黎建设中国馆,呆了半年。而作为毕加索忠实粉丝,张仃在巴黎除了工作,就是到处寻访毕加索原作。

毕加索与中国的渊源 | 回顾毕加索与中国的渊源 | 回顾

张仃与毕加索

适逢中国代表团去巴黎访问,张仃提议拜访毕加索,获得了批准。见面后两人很亲切,张仃早在出国前就为毕加索准备了两件见面礼。一件是一对天津杨柳青年画的大门神,清中期的版;一件是荣宝斋的木板水印齐白石花卉册页。结果只被允许送了齐白石册页。毕加索也回赠了一本新出的画册,还在扉页上画了一只和平鸽。

张仃一行人离开不久,张大千也带着妻子前去拜访毕加索。而他们刚踏进毕加索的家门,毕加索劈头第一句就是“我听说你是来巴黎学艺术的,我不明白你们这些中国艺术家为什么要来巴黎,巴黎有什么艺术,艺术都在非洲和中国。”我认为这是因为张仃先一步造访的结果,张仃走后毕加索就开始临摹齐白石的画作。

毕加索与中国的渊源 | 回顾

张大千夫妇与毕加索

我们知道毕加索从来没有画过草虫。但在张仃拜访过后,张大千拜访之前的日子里,毕加索却画了许多草虫。这些草虫从来没有发表过,是巴黎毕加索博物馆的艾米丽亚女士为这次北京尤伦斯的展览而从馆藏资料中发掘出来的,但她不知道历史背景,不知道在此批草虫作品前有中国文化代表团的造访,有张仃送的一本齐白石花鸟草虫册页这么一件事。毕加索画的草虫,用毛笔和墨画的草,有粗有细,然后在草上画一只趴着的天牛。毎一幅都不大,是草图性质,且毎幅构图都不同。

我们知道,很少有西方艺术家画草虫的,毕加索画人物画风景,但从发表的作品看,他不画草虫。虽说他的草虫画与齐白石的画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任何关系,但从时间和题材看,这显然是受了齐白石画册的影响。

这是中国和欧洲艺术界不容忽视的事件,涉及到欧洲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和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艺术家齐白石,中间还有穿针引线式的人物人张仃、张大千,这对美术史和中西跨文化交流的发展来说不容忽视。

曾焱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艺术评论人

展览的导言描述,“毕加索是西方承接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人物”,从学术上看,在西方毕加索是不是至今保持这样的影响力?

毕加索与中国的渊源 | 回顾

Philip tinari(田霏宇)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兼CEO、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具有影响力的评论家、策展人与艺术史学家。

毕加索被很多人称为“19世纪之子,20世纪之父”。展览的环境与作品时代特征有关系,我们这个展览里面有十几幅也参加过去年他的蓝色和玫瑰色时期的展览(奥赛美术馆),我跟其他艺术家讨论说,这些作品在那个展览上观看就是19世纪的作品,但在老厂房改造的UCCA这样一个环境里就觉得是21世纪的作品。毕加索作品最大的贡献在于提供一种观看的方式,它脱离了感官的再现,赋予各个时代独特的含义。毕加索虽说不是唯一的但却是最有代表性的。

毕加索与中国的渊源 | 回顾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可染画院理事长,香港凤凰卫视高级策划、主持人。

很多人看不懂毕加索、反感毕加索甚至厌恶毕加索,是因为不理解西方现代艺术和古典艺术的的逻辑联结。对于西方来说,20世纪的艺术和历史,以及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发生的将要改变这个世界的科学事件,文化事件,政治事件…所有这些东西在逻辑上是一个闭环,是紧密的逻辑推进。但在闭环之外的我们来看,这些是断裂的

比如说毕加索1901年到巴黎,直到1907年,他就是一个具象的画家,用单一的色调表达内心的情绪,是受到诗人、文学圈的影响,所以我们现在看到他的这些作品带着忧郁的诗意。而他一辈子没有放弃这种文学的诗意。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毕加索是个诗人,他写了很多诗,与他的画风格一致。他的画里有很浓郁的诗意,而这些东西看上去与整个二十世纪的艺术实验的方向背道而驰,因为那时信奉的艺术就是要把诗歌文学从绘画里抽离出去,摆脱浪漫主义。毕加索进行的是一种绘画性的语言实验。作为这个实验,毕加索一开始不是领先者而是追随者。

毕加索与中国的渊源 | 回顾

毕加索的诗

毕加索到了巴黎看到马蒂斯的画后,开始意识到摆脱文学诗性的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纯语言的绘画时代来到了,他落伍了,所以这才有之后《亚威农少女》(也译为《阿维尼翁的少女》)的出现。

毕加索与中国的渊源 | 回顾

马蒂斯《奢华、宁静和快乐》,1904

毕加索与中国的渊源 | 回顾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亚威农少女》,1907

这次展览最可贵的草图,是某种意义上整个西方现代主义的开山之作,是具有里程碑的作品,这是毕加索在受到别人刺激之后的作品。毕加索也开始自觉地摆脱浪漫主义,向那种冷静的形式结构上去进行各种各样的天才试验。

所以毕加索一辈子,一方面是20世纪艺术语言实验的推手,另一方面他始终没有摆脱具象的自传性绘画,象征主义。这就是今天我们观看毕加索作品反而比其他人作品更好理解的原因所在,他的作品里既有自传的内容又有文学的诗意,而且还有象征主义的特点,是有社会学内容的作品。

曾焱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艺术评论人

之前田霏宇馆长提到,学术界对展览以“天才的诞生”来作为主题有争议。这个问题其实和两位老师可以有更深入的谈论,可惜时间不太够了。从毕加索的创作和人生轨迹来看,他的成功背后当然有大的时代的因素,但他这样一个出生在西班牙最南端的闭塞小城的青年,到了巴塞罗那到了巴黎,都能迅速释放出巨大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并持续到现在。他本人毫无疑问就是天才,他身边的一些诗人、艺术家朋友也是。

天才往往是成群到来,这跟时代当然有关系,越不确定的时代越有可能出现,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向。

现场花絮

毕加索与中国的渊源 | 回顾毕加索与中国的渊源 | 回顾毕加索与中国的渊源 | 回顾毕加索与中国的渊源 | 回顾

在SKP RENDEZ-VOUS我们还聊过……

毕加索与中国的渊源 | 回顾

礼物的秘密 \\ 环球寻味年货 \\ 帽的礼赞 \\ 霍金的秘密 \\ 最后一个浪漫派-沈从文 \\ 寻找夏朝 \\ 三联1000期主题沙龙 \\ 挪威:幸福感从何而来 \\ 真有天然之趣·齐白石 \\ 沈从文的后半生 \\ 揭秘印度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 环球寻味 \\ 设计大师Alaïa \\ 贝聿铭 \\ 秦始皇 \\ 张骞

编辑 ✎ 柚子笑、傻狍子

图片 ✎ 松果生活、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互联网

✨ 发现更多关于好生活的灵感 ✨

毕加索与中国的渊源 | 回顾

关 / 注 / 松 / 果 拯 / 救 / 无 / 聊

人文 · 艺术 · 生活

Learn More

Contact us

商业合作/投稿发送邮件

songguolife@lifeweek.com.cn

白城汽车新闻网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