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白城汽车新闻网 > 汽车评论 > 理学名家陈宓,师从朱熹,创办延平书院,开宋代官办书院之先河-时和岁丰

理学名家陈宓,师从朱熹,创办延平书院,开宋代官办书院之先河-时和岁丰

作者:白城汽车新闻网
日期:2019-11-11 16:06:03
阅读:
理学名家陈宓,师从朱熹,创办延平书院,开宋代官办书院之先河

龙图阁学士陈宓像

他曾师从理学大儒朱熹,终成理学名家;他继承并发展朱熹理学,开创“仰止学派”; 他创办延平书院,兴学育才,开南宋官办书院的先河;他就是南宋一代贤相陈俊卿的第四子——陈宓。

陈宓(1171—1226年),字师复,南宋兴化军莆田县玉湖村人(今莆田市荔城区阔口村)。历任泉州南安监管盐税、主管南外睦西外睦宗院、安溪知县、进奏院监察、军器监簿、南康知军、延平知府、南剑州知州等职,后以直秘阁,主管崇禧观,致仕,卒封直龙图阁学士,谥文贞。曾自言“居官必如颜真卿,居家必如陶潜,而深爱诸葛亮身死家无余财,库无余帛”。

师从朱熹,研修理学

理学名家陈宓,师从朱熹,创办延平书院,开宋代官办书院之先河

朱熹像

据《宋史》记载,陈宓“少尝及登朱熹之门,熹器异之。长从黄幹游”。陈宓的父亲陈俊卿一生非常重视教育事业,他与乡人延请理学名家、"艾轩学派"开创者、邑人林光朝回莆田讲学,四乡从学者每年达几百人,其中登科显仕者甚众。同时在白湖(即今玉湖村)南面朝向壶公山修建私塾学堂,延请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教授陈氏子弟。

淳熙十年(1183)冬,朱熹南下泉州。北归途中,特地到莆田拜见赋闲在家的陈俊卿,并于白湖书堂讲学。十三岁的陈宓与其兄弟多人同时抠衣从学,甚得朱熹器重。陈宓聪敏好学,承严父之命,认真诵读朱熹的《大学章句》等,接受理学思想熏陶,由此锻造理学胚子,且终身以此严格要求自己。在此期间,陈宓曾与后来成为南宋大诗人的刘克庄一起学习,两人亦师亦友。朱熹讲学期间,曾遥望壶公山感慨说,“莆人物之盛,皆兹山之秀所钟也”。因壶公山峻拔端重,钟灵毓秀,是莆田作为“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见证,后来陈宓为怀念先生朱子,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义,取名该堂为“仰止堂”。

理学名家陈宓,师从朱熹,创办延平书院,开宋代官办书院之先河

陈宓出生地的白湖顺济庙

南宋末年,陈俊卿五世从孙陈文龙抗元兵败被执,其从叔陈瓒壮烈殉国。元兵在白湖村大肆杀戮放火,陈氏家族四处逃生,仰止堂难逃一劫,化为瓦砾。

开设医所,发展文教

嘉定三年(1210),陈宓担任安溪知县,为官清廉,关心民生,培育人才,卓有政声。正如明嘉靖《安溪县志》中所说:“善政善教,深及于民。士慕之不置,尊之曰‘复斋先生’,虽小民亦称‘复斋’云。”

安溪地处偏僻山区,又气候多变。“春夏之交,雨淖则河鱼腹疾,旱则瘴痞作焉”。嘉定三年(1210),陈宓担任安溪知县。他看到这里地方偏僻缺医少药,居民相信巫婆神棍崇拜鬼神,便在县衙中门内和大门外分设和剂局、惠民药局,聘请医生给民众看病并制药。这是安溪最早的医疗卫生机构。他写的《惠民药局记》中感慨说:如果担任地方长官而老百姓有病得不到医治,怎么能够心安理得?设置惠民药局关系到老百姓生命健康,不应该计较能不能赚钱。嘉定四年(1211),陈宓在县衙西南附近建房屋14间,称为“安养院”,收容那些贫穷有病的肩挑苦力,收取荒废的寺庙田租购买“惠民局”药品,免费供应,病愈治好后赠粮送行;不幸死亡的,棺木埋葬。他慨叹此事没能早办,为罪已多。

陈宓还在县前开辟一条一字路,树立两座坊表(非石料),东边的坊表称“兴仁”坊,西边的坊表称“和义”坊,同时辟地修筑东街和西街。在县衙右边,创设印书局,刊印《司马温公书议》、《唐人诗选》等书。在修建县衙大厅时亲自制作上梁文,文中有“伏愿上梁之后,时和岁丰,民淳俗厚。春风百里,总鸡栖犬卧之乡;午日一庭,无雀角鼠牙之患”的文句,为百姓表达良好的祝愿。

县吏依惯例给他送上各种可不上缴的钱,说:这些钱请老爷自行取用,这是以前一贯的旧例啊!。陈宓正色说:一旦这些钱进入县府就是官钱,作为私有,便成赃物了,这一个“例”字,败坏了多少贤士大夫啊!立即下令把这些钱归入县库。他还收废弃寺庙的上等田为“赡学田”,生员数由30人增至40人,促进了安溪文教事业的发展。

豁免赋税,断案如神

理学名家陈宓,师从朱熹,创办延平书院,开宋代官办书院之先河

陈宓石刻

安溪县里原来有“经总制钱”的税款,百姓本来已经因为负担过重而怨声载道,府衙还要增收补解钱,以供军粮。陈宓作《辩经总制补解钱》,向上级申辩说,安溪地瘠民贫,又未实行经界之法,逃产者随处都有,原本缴纳的“经总制”额,年有都有固定的数字,如做到不至短缺,已属万幸,那还能增收“补解”钱呢?军队是保卫民众的,如果让民众敲骨剥髓来供应军需,那就本末倒置,养爪牙而害腹心了。经此申辩,终于得到豁免,人民额外的负担得以缓解。

县衙西边人们经常经过的渡口上,前任知县杨绳祖建一座木桥。嘉定六年(1213),陈宓把它改为石址木梁,桥上盖房屋46间,当地居民刻石碑称这座桥为“陈公桥”。陈宓觉得这样做褒扬了自己,掩盖掉前人的美德,就把石碑推落溪中,改名“凤池桥”。

陈宓也重视民间诉讼,审案认真细致。有一次,有个名叫陈严一的,自断左手次指,诬告是被其兄之子砍断的。陈宓觉得可疑,叫他重演当时持刀断指的情形,立即反驳说:按照这个样子,其余各指,都会受伤,怎么仅断一个指头呢?分明是你自家砍断,反来诬告的啊!陈严一当场屈服,再拜说:老爷神明啊!回家后深深感到愧疚后悔,还好好照料侄儿。

陈宓管理县政,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尽力而为,县民深为感念,不称他县令,而亲切地尊称他“复斋先生”。陈宓离任后,县里老百姓在凤池桥旁为他修建生祠,又设三贤生祠,与县令赵彦侯、周珒二人一起祭祀。

立朝敢谏 中宫震骇

嘉定七年(1214),陈宓入监进奏院,因气候大干旱向朝廷进奏:“宫中饮宴或至无节,非时赐予为数浩繁,大臣所用非亲即故,贪吏靡不得志,廉士动招怨尤,若能交饬内外,一正纪纲,天且不雨,臣请伏面谩之罪。”丞相史弥远看到这份奏疏很不高兴,但是中宫庆寿、三牙献遗等铺张浪费的活动从此不敢再举办。

不久,陈宓转任军器监簿,在转任的奏章中指出:“人主之德贵乎明,大臣之心贵乎公,台谏之言贵乎直。”而且指谪弊端的言辞比以前更加激烈,黄幹见到奏章,不由感叹地说:假如做臣子的都这样,国家哪有不兴旺的道理呢?

陈宓担任南康军知军,那年粮食歉收,他向朝延上奏蠲免田赋税额十分之九,组织灾民修筑江堤,发给口粮,以工代赈。嘉定十二年(1219),陈宓再改任南剑州,刚上任就遇到干旱,再加上瘟疫流行,他又上奏朝廷减免欠税十多万,并亲率下属随带钱粮、药品逐户慰问。

创办书院,兴学育才

理学名家陈宓,师从朱熹,创办延平书院,开宋代官办书院之先河

延平书院新的规划图,目前在建中

“当日二程门下士,独分此道过来南。百年世事相传处,书院天生着剑镡。”这是陈宓在延平书院建成后欣喜之余写下的《延平书院落成柬诸友》一诗。嘉定十四年(1221),南剑州太守陈宓在南平城南九峰山麓,仿照白鹿洞书院模式建造延平书院,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所官办书院。这所书院之所以在此时此地产生,与朱熹生前的书院情结有密切的关系,也与陈宓敬仰朱熹、弘扬先师遗志有关。

将历史上以私家办学为主的书院纳入官办学校的渠道,使之成为与官办州、府、县学同等待遇的官学,这曾经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长期奋斗而追求的目标。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只是以地方最高长官的身份行使其手中“特权”,目的就是为了使书院成为官学的组成部分,以便与只会诱人“钓声名取利禄”的腐败官学相抗衡。

嘉定十四年(1221)十一月十一日,连续三个月抗旱救灾和安抚百姓的工作告一段落后,陈宓便把精力转向抓教化工程,以振士风。除关心郡学之外,谋划创建延平书院。他寻找地址,设计方案,并带头捐俸。嘉定十五年(1222)延平书院落成,建筑规制仿照白鹿洞书院,主体建筑物有道南堂、尊经阁、先贤祠、四书斋四座,附属宿舍、厨房等;礼殿奉祀先圣先师孔子,诸先生祠列濂溪先生周敦颐、明道先生程颢、伊川先生程颐、龟山先生杨时、豫章先生罗从彦、延平先生李侗、朱文公熹、槎溪先生廖德明和勉斋先生黄幹。设职事位四,山长位一。陈宓率领僚属、士友七十人,在礼殿举行释奠仪式,登坛发表《南剑道南堂仁说》,并作《延平书院落成柬诸友》二诗,还邀请理学诸友前来观摩、讲学。

为使延平书院能持续正常发展,陈宓聘请名师教学,“买田养士”,解决经济来源问题。陈宓有鉴于白鹿洞书院受到帝王的重视,得到发展,值得仿效,便请求朝廷表彰延平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人对道统的传承作用,并请敕额书院。而宁宗没有认识到杨罗李朱宗主斯文的重要性,且临近退位,就没有答应陈宓的请求。直至端平元年(1234)十月,理宗才赐额“延平书院”,从而实现陈宓生前的愿望。

理学名家陈宓,师从朱熹,创办延平书院,开宋代官办书院之先河

玉湖陈氏祖祠祭祖庆典

宝庆二年(1226),陈宓授职直秘阁,主管崇禧观,但他拜领祠命而辞职名,皇帝下诏进职一等致仕。陈宓天性刚毅,信道尤笃,曾作《朱墨铭》,谓朱属阳,墨属阴,以验理欲分寸之多寡。他说,居官必如颜真卿,居家必如陶潜,而深爱诸葛亮身死家无余财,库无余帛。不久陈宓去世,真正做到诸葛亮那样“家无余财,库无余帛”。端平初(1234),被封赠直龙图阁学士。

创立学派,高山仰止

朱熹理学在福建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在莆田先后形成两个支派:一是南宋初林光朝创立的红泉学派;二是南宋中后期延续至元初的由陈宓创立的仰止学派。陈宓师从朱熹,与朱熹的女婿、门生黄幹是好友,他们先后在莆田仰止堂和江西白鹿洞书院讲学。朱熹在仰止堂讲学期间。陈宓与黄绩、潘柄等10多人,每十天聚会一次,讲学讨论,坚持多年,培养出了一批优秀学者,创立“仰止学派”。陈宓、潘柄去世后,其学生黄绩又在莆田东湖书堂讲学三十多年,培养了大批颇有建树的学生,使得“仰止学派”步入鼎盛。

陈宓一生勤奋好学,著有《论语注义问答》等书,有着自己独特的圣人观。许多人往往认为,圣人是“生而知之”者,高不可攀,难于成就,但陈宓认为圣人并不神秘,“孔子所以为万世师者,学不厌诲不倦而已”。在《朱文公祠堂记》一文中,他详尽地阐述了这个观点,“此二者若易而实难;其功若小而甚大,非至圣大贤,不足于此”。言下之意是说,圣人贵在坚持,把学不厌诲不倦坚持下去,终身不懈就是了。为了让人们接受他的观点,陈宓在《朱文公祠堂记》一文中专门论述了朱熹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使圣人观由迷信走向科学。

书法大家,众体皆长

理学名家陈宓,师从朱熹,创办延平书院,开宋代官办书院之先河

"延寿桥"三字为龙图阁学士陈宓题写

陈宓也是位著名的书法家。他少年时,研习欧体书法,练习《九成宫记》,以楷法享有声名,小楷行草端劲秀丽,擅长书写二三尺的大楷。书体清劲高古,拙中含真越出唐人藩篱,自成一家之法。晚年,他的行草书法逐渐达到绝妙境界,有“二王”的笔意,字体老气森严,自成一体。刘克庄曾经叩问他晚年改写行草的原因,陈宓答道:“吾老矣,当向上作功夫,岂能长寄率更篱落下哉?”刘克庄称他“自蔡公(蔡襄)仙去,里中书学遂绝。近岁二陈(陈俊卿、陈宓)出,专崇清字,愈大愈奇。复斋大字可二三尺,而小楷行草,笔端奄劲秀丽,出崇清之上,寸纸流落,人争宝藏,至今后生辈结字运笔,十人中九作复斋体”。名士大儒真德秀看到陈宓书写的“廉、仁、公、勤”四个大字,不禁赞叹陈宓的书法不仅字体森严清劲,而且让习书者有端庄正直的感觉,令人肃然起敬。他的字迹流传至今有“延寿桥”石刻,庐山白鹿洞书院的“流芳”、“自洁”等,令今人有幸欣赏到他书法的精妙。

参考《宋史》等文字

白城汽车新闻网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