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白城汽车新闻网 > 汽车资讯 > 第四届"舆情与社会发展论坛"举行 聚焦国家(区域)治理-d201

第四届"舆情与社会发展论坛"举行 聚焦国家(区域)治理-d201

作者:白城汽车新闻网
日期:2019-12-14 22:38:58
阅读:

论坛话舆情,大咖齐发声

11月12日上午8时30分,安徽大学第四届“舆情与社会发展论坛”于安徽大学博学北楼 D201 拉开帷幕。本次论坛由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由安徽大学舆情与区域形象研究中心、安徽大学舆情与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承办。

本次论坛以“传播革命的挑战与机遇:新改革时代下的国家(区域)治理”为主题,邀请了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良荣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教授,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大数据传播实验室主任张志安教授和澎湃新闻常务副总编辑李嵘四位嘉宾进行演讲,由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姜红、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刘勇主持。

舆情面临新常态:舆论即博弈

李良荣教授以“新常态下的舆情和舆情研究”为主题,基本阐述了舆情在新环境下的五大变化。这种变化 包括网络舆情的两极化趋向,现实中网民们几乎在一切重大事项的选择上都表现出对裂,“坚决反对”或“坚决支持”,两种态度的对决无处不在。

而 舆情有什么用?能产生多大的影响?李良荣教授给出的答案是:“舆情影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决策,它刺激着每个社会成员的神经。”那么舆论场的实质又是什么呢?“舆论场实际上就是各种力量的博弈场”,李老表示可以换一种说法,“舆论场里是政府和各种社会力量的对决”。

喻国明教授则打比方,就像你面前放着一堆土豆,土豆的质量参差不齐,你要分出好土豆和坏土豆,只需要把好坏土豆分别放到你的两边。然而网络舆情是复杂的,当你挑出坏土豆的同时也会对好土豆产生致命的影响。没有泾渭分明的好的舆情或是坏的舆情”,喻教授用“好坏土豆论”反面类比网络舆情的复杂性,而不可随意“简单化”。

舆情,民意,如何权衡?

李良荣认为,在“新常态”环境下,网络舆情成为舆情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一定要严谨,应正确处理舆情与民意的关系,“民意不一定就正确”,“形形色色的操盘手”使得网络舆情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民意,不能过度“简单化”,将二者等同起来。

在张志安教授以“新媒体与舆论研究的问题意识”为主题的演讲中,他做了新媒体与舆论研究的话语分析:“官方舆论场侧重于权力,民间舆论场则更加注重规训。” 对于民意这个话题,张志安教授认为:“中国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意,因为连一个全国性的民意调查机构都没有。”

何以影响舆情:技术、情感为关键

“技术有没有未来,一是看它是否能够扩大人的自主权,二是看它是否具有社会联系的丰富性”。“原来人们认为3D技术可能会给电影业带来巨大变化,但现如今3D技术应用到电影行业,似乎也没有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喻教授用这样的例子来说明技术引起革命的必要条件。

按照喻教授的技术评判标准,他认为:“‘网络直播’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改变世界、改变社会的技术,它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说我们不能在传统的研究格局、研究范式、研究逻辑中画地为牢。除此以外,他还举微博的140字限制为例,人们仅发表一个比较鲜明的观点,辅之以一定的依据,即起到“一呼百应,群起而效仿之”的作用。当微博取消字数限制后,这时如果原先的所谓大V再按之前的套路发表观点,就会显得片面且不严谨,也就失去了原先的“传播效应”。

另一方面,技术带来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社会传播带有人际传播的属性,关系和情感在传播中大于理性和逻辑。愤怒的情感只能引起对立,而温暖的情感则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立场和态度在社会动员方面更重要”。他觉得解决舆论问题终究还得争取人心,“舆情治理是极其复杂的”。

新媒体环境下,对于非理性因素也就是喻教授所说的“关系和情感”,张志安教授表示:“这就要侧重于非理性中不同要素在何种情况下起作用,作用机制如何。”

舆情研究与实践:如何实现?

李良荣教授给安徽大学舆情与区域形象研究中心提出两个要求:“一是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二是要有思想。”他认为在当代“信息是过剩的,而思想是欠缺”,所以我们一定要“以学术为背景,以思想分析为方法”。,进行更有生命力的舆情研究。

除了三位大师理论上的研究演讲之外,来自澎湃新闻的李嵘则给同学们进行实践上的指导。他从澎湃新闻目前所面临的转型与融合的挑战出发,并结合自身经历详细阐述了“澎湃新闻新媒体浪潮下的闪展腾挪即媒体人的应对”。他认为,首先,面对自媒体的挑战,“做技术的追随者,紧随技术的脚步”,“在正确的时机做正确的事情,才会取得好的成果”;面对新闻工作者必须“全能”的严苛要求”,他说,如果你对一方面有特别的专长,照样也会“找到自己的位置”。这让喻教授笑称自己“站着说话不腰疼”。

白城汽车新闻网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